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阅读解读抢先知

这又是一套让学生紧张,让老师纠结,让新斯文赞叹的好卷子!

先来看看第一部分,貌似难了,是的“貌似”!看完今年的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小编也读懂了出题老师的心。

一、基础与运用

第1题: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书法艺术,“武”笔顺。这是基础能力考查,容易。

关于“书法类”的题分布在2015年和2016年的第1题。2015年考的是毛主席的字体;2016年是对隶书、楷书(颜体)、草书(怀素)、行书(王羲之)的赏析。

今年考的是欧体,明年呢?柳体还是赵体?也许楷书、行书的赏析还是主流。但今年综合性提升了,既考了对历史名家书法艺术的赏析认识,又考了书体知识,还结合“武”的笔画文化对汉字书写笔顺做了考查——这算是今年的一点创新了。

第2题:以“名人故居”为线索串联了4道小题,并分别考了学生不同方面的知识储备。

2.1题考的是文体常识:《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谁?简单,不述。

2.2题考的是鲁迅的《朝花夕拾》,简单赏析的能力(读后感)和比喻修辞的用法。一道题里既考了学生的阅读量(数量和质量),又考了对常见修辞方法的掌握——有水平!2013年“基础运用”部分第6题是结合语境体会修辞方法的妙处;2015年“基础运用”部分第5题结合词语意思及对三十六计文本的了解来考查学生对常见修辞方法——比喻修辞方法的掌握程度。今年再次考到,可见比喻修辞方法确实是修辞方法中的一大热点。连续几年的对比喻修辞的考核,那么下一年该是哪个“常用”的修辞手法呢?你可以猜猜——排比?反复?对比?夸张?新斯文的老师或许知道答案!

2.3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储备。关于对联,2014年和2015年的“基础运用”部分的第4题及2016年的基础运用”部分的第3题都有涉及。前三次偏重对对联中“对仗”的考查——词性、平仄关系。但今年的考查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很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总结词语的能力;“对仗”要求;同时把选择题变为了填空题。试题在灵活中求变。不学新斯文的话,今年的此类题相对前两年的难度有所提高。

2.4题考查的是标点和病句。标点,2015年“基础运用”部分第6题关于破折号。涉及“病句”方面的考查在2013年“基础运用”部分第5题和2016年“基础运用”部分第4题。今年依旧遵循了在阅读资料中寻找病句的意图,但是此类题在难度上没有提高,只要掌握了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就可以通过读,提高语感来判读出。

第3题:默写。

一贯往年的出题思路——按照原文填空;结合语境选择适当的诗文内容填空。但微有变化的是在第3小题题干中附加了一句话: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默写题的第1、2题分别体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从背诵的角度上来说也比较常见,难度不大;

第3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程度,有关西北大漠的诗词有哪些呢?出题老师在题中就说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都与之有关,“许多”之中选其一,难度不大吧。这其中也暗含了中国自古以来,“大漠”“丝绸之路”等就是诗人歌颂的对象。

第4题则体现了对人生理想的相关诗句的考查,当然范围是要在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中。其实这句话也是新斯文很多同学的“座右铭”,不难吧。

总之,今年的中考试题的“基础运用”部分在遵循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是有特点的:增加了填空题,减少了选择题;保持了增大试题阅读量的趋势;追求基础知识的考核点随文解决,加大了对语文生活化意识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持续几年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类的题,显突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的目的。

 

文言文阅读

第一篇阅读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论在新斯文还是学校的教材上,都是重点内容,可以说比较常见。第4-6题也都是常规的文言文阅读考试题常规考法——从字到词、再到句的一个理解及翻译。这里不多说了,新斯文小学阶段4、5年级的孩子都会。

第二篇的链接材料选自《国语·勾践灭吴》,小编敢说不少考生都没见过。没关系,仔细看下题,其实不难。题目让“简要说明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第一篇的核心句其实就是第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篇核心句正好相反,在最后一句,而且还给我们翻译了。说明勾践打败吴国的原因主要就是“人和”。标准的送分题。答案就是第一篇第一句话原文。

整个文言文阅读其实是向考生展现了国家强大的因素是内外修好、政通人和,主题是“和谐”。

名著阅读

看了名著阅读题,小编笑了,估计新斯文的学生考试时心里笑得更厉害。且不说新斯文最近全体师生都在学习对联知识及写《论语》体文章。就第8题而言,完全可以运用在新斯文课堂上学到的“文本思想”或者“行不过三”法答题,将对联中涉及到的字词联系到材料中,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就完了,就这么简单。

第9题考查了考生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名著的阅读及理解情况,没有捷径。小编就不过多分析了。

第10题考查的是对四大名著其中三部的阅读情况,和第9题一样。

出题老师出这个题的目的是要同学们看这些名著,不要只带着功利思想去看,而是要深入其中,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对自己的帮助。例如第10题,就是要让考生通过阅读名著人物在各自团队中的作用,最后联系到自己在平时的团队合作中体现的价值。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典籍对当代社会的滋养。

 

阅读

现代文阅读

首先是材料阅读,把非连续性文本放在一起,关注绿色发展,提到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问题,第11题是对高频字音字词的考查,如果考生一个一个看,太费时间了,教你一个方法—— “纵比横挑”,3秒钟出答案,这不是传说;看到第12题,小编不禁感叹:出题人太善良了!从题干中就给了足够的提示,暗藏着答案。题干已经告诉你新能源的定义了,先用自己的话解释新能源,再用新斯文“钻木取火”提取出材料中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的关键信息,与之结合,轻而易举道出;第13题就更简单了,结合统计图,明显看出逐年增长,锁定关键词与文本提到的对应,答案呼之欲出,尽管加上了图表,显得高大上,可是用“行不过三”照样搞定。

接着看《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这篇阅读,第14题属于提取信息和理解分析,结合文本整体感知,这就对阅读的速度和关键信息提取的准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生很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对文章反复阅读,由此影响后面的进度,怎么办?新斯文“钻木取火”、“A+B+C”教你轻松搞定;第15题属于文本思想,难道又要花费时间读了?不,用“近缘索引”快速锁定、解决;第16题问题,注意题中说是前三段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要联系考生生活实际。

再看最后一篇小议论文《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文章的第一句话出自《吕氏春秋》,涉及到了国学知识,第17题从文章第一段内容中就可提取出关键信息,由此对应给出的词语,明显找到对应的答案;第18题不光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暗含了对关联词的运用,“蝉联”法分析第3、4自然段,很容易地就看出二者属于并列上的关系,再根据关联词的掌握,很容易就选“丙”,怎么样,“炒鸡”简单吧!最后第19题,说到底就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文章最后一段就可看出作者的意图,全文就是围绕“不忘初心”和“中国梦”来阐述的,这让小编一下穿越到2015年海淀考试作文题的“初心”,明白了这些,再用新斯文的 “A+B+C”轻轻松松搞定。

说到这里,阅读解决完了,小编放眼整张试卷,不禁感叹,语文考查的全是阅读呀。不仅如此,看我们的高考文理综卷,涉及到文字的描述及阅读量也非常地大,由此可见,学好语文太关键了,而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阅读,新斯文的理念就是以阅读来提升能力,让阅读更高效,让作文更简单。

国学
语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