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网的《与妻书》:最好的教育是共情式教育

 

 

近日,一条语文老师讲《与妻书》,学生掩面而泣的视频火遍全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泣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仿佛把我们带进那个热血飞溅的年代。
 
在生命弥留之际,那生离死别!家国情怀!儿女情长!的绝笔书,又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

 

 

网友对此进行了十分肯定性的评价。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这是最好的理想信念教育。”

“有灵魂的教育!”

……

 

看着这些评论,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才是有灵魂的教育?
 
窃以为,真正懂教育的人是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而最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共情教育。
 
这堂课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同学们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另一方面是老师采用了育儿中的共情教育。这样的共情教育跨越了时间的鸿沟,建立了一座贯穿古今的桥梁。

 

01
 何为共情教育?
 
 

 

共情≠同情
 
共情是一种能力,是理解别人的能力,即能够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温暖、尊重、关心的方式表达出来。
 
它就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简而言之,共情就是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行为的合理性,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02
共情教育的魅力
 

 

母亲节刚过,你有没有对自己母亲说上一句:“妈妈,我爱你。”
 
我相信很多成年人的回答是:“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我脸皮薄,害羞,说不出口。”
“因为我和我妈妈的关系不够亲密。”
“因为我送了礼物,礼物就代表了我的心意,她会懂的。”
……
 
相信,我们很多成年人都未曾对自己妈妈说过一句“我爱你”。
 
但是,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却能说出口。

 

 

为何?
 
我想,造成如此落差的原因,是我们这一代人共情教育的缺失。
 
曾经看过一档综艺节目,叫《妈妈是超人》。
 
嗯哼主动喂母亲吃水果。

 

 

霍思燕和儿子嗯哼的相处模式让屏幕前的观众发出了老母亲般的感叹,惊呼:“我儿子(女儿)要是这样就好了。”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霍思燕的育儿理念,她十分注重孩子的共情教育。
 
在共情中,她降低了自己的年龄,走进了小孩子的世界,从小孩子的角度出发,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让孩子从内心里接受你,拉进两人的关系。
 

在这个共情的基础之上,再告诉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孩子就会听你的话。

 
比如“你好好吃饭,我就会感觉很开心。”
 
孩子了解了你的诉求后,就会满足你,因为他会主动去体会你的喜怒哀乐!

 

 

很多时候,家长在面对孩子不吃饭、不听话和打架的时候都会采用僵硬的说教方式。

 
比如:
“不好好吃饭你会长不高的。”
“你知道爸爸妈妈工作有多忙吗?你还惹祸不听话。”
“打架是坏孩子的行为,你不可以这样做。”
 

这种僵硬的说教方式是很多传统中国式教育家长的杀手锏,但是也是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变得偏激、易怒和暴躁。

 

因为Ta不明白长不高、工作忙是什么概念,对他们来说是模糊的。反而Ta会觉得你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变得更加叛逆。

 

03
如何进行共情教育?
 

 

作为家长,就该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孩子们的种种不良行为的原因,不要一味地责骂,而共情教育就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1、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最大限度的理解孩子,有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
 
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究其根本。
 
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让孩子感受到你对Ta的关注、你的认同、你的信任和欣赏,最后让孩子内心接受你,愿意告诉你所有话。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好了,解决问题也事半功倍。

 

作为一个大人,在被人误解、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希望有一个人能现在自己的角度,替自己着想,能够和自己感同身受。
 
大人们亦是如此,更何况是孩子,Ta们的内心远远不及大人强大,所以换位思考就是共情教育最直接的方法。

 

2、学会倾听

 

这里所说的倾听不单单指倾听孩子口语上表达的东西,更要观察孩子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调等。

 

通过孩子在表达中的表情动作以及语气语调来判断Ta现在的情绪。

 
进行倾听时,要有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比如点点头、微笑、应答等,让孩子感受到你有参与进Ta的故事里,你是能够感同身受的。
 
如果情绪激动,你就可以拉手、拥抱的方式来安抚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处于兴奋的状态,你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微笑来表示你在认真倾听。

 

 

3、表达尊重

 

尊重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育儿态度。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要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要从更善意、更正向的方向去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要以尊重并且平和的态度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

 

说的简单点,就是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不要摆着长辈的姿态和语气来指挥、教育孩子。
 
尊重孩子的思想和能力,孩子们其实也可以帮助父母、关心父母。让ta们在家庭生活中找到存在感,交流起来就变得更加容易。

 

4、静静的陪伴孩子

 

当人遇到不开心的事、不好的遭遇时通常不想说话,也不希望有人在自己旁边喋喋不休。
 
 
 
 
 
 
但是,很多中国式父母就会吐出一连串的问题:“你怎么了?”“为什么要哭?”“是不是同学欺负你了?”“你倒是说话啊。”……

 

 

这种机械式的询问只会让处于低迷状态的孩子更加反感,其实,这时候父母就可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静静的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温暖。
 
不要太执着于“说”,“说”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理解和陪伴,毕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