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今天和大家介绍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等等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作品都是出自他之手。
 

 
后世文人对他也多有评价。
 
林语堂评价他:“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余光中说,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不会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负责任。也不会找杜甫,杜甫太苦。他会找苏东坡,他会是一个好朋友,也是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好奇苏轼凭啥得到这么多当代文人的青睐?他究竟出身在什么家庭?他的人生又经历过怎样的奇妙阅历呢?

 

进京应试,名动京师

 

 

公元103718日,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宋代,苏轼出生了。苏轼的父亲是北宋散文大家苏洵,母亲程氏秀外慧中、知书达理。
 
在这样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的苏轼,从小就赢在了起跑线上,是左邻右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对他更是寄予厚望。
 

 
在苏轼21岁时,父亲带他从四川眉州远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以清新洒脱的文风,征服了主考官欧阳修,一举高中,顺利成了一枚大宋的公务员。
 
由于当时的考卷采用的是糊名制,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文章判为第二名。
 
后来知道了这篇文章其实是苏轼写的,后悔不已,但我们的苏轼对此一点都不计较,这等胸襟让欧阳修佩服。
 

 
不仅如此,欧阳修对其文采也赞不绝口,抑制不住地逢人就夸“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当时,欧阳修可是文坛领袖,被他如此称赞,苏轼从籍籍无名一考生,一夜之间,迅速走红。那时苏轼每写一文,必定赚足流量,点赞收藏无数+

 

人生没什么是美食解决不了的

 

 

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但政治上却是“幼稚鬼”,因为他太天真,口直心快,不懂得在官场上曲意逢迎。
 
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觉得太激进,吐槽了新法,顺便怼了王安石,导致被贬黄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答李端叔书》
 
这是一篇苏轼写给朋友的私信,信里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小伤感。看来苏轼被贬初期自朝廷新秀一下子沦落为小城官吏,心理是有些落差的。
 

 
好在我们的苏轼性情豁达开朗,遇事想得开。在他工资剧减,快揭不开锅时,问朋友要了一块田地,带着一家老小撸起袖子松土耕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自此,他以东坡居士自居。
 
宋朝的肉食,主要是牛羊肉,很贵,有钱人才吃得起。当时苏轼的工资很少,只买得起便宜的猪肉。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猪肉颂》
 
但他以吃货的自我修养,用一套自创的法子,把猪肉切成四方小块,放入少量的水,慢慢炖煮,一道火到今天的名菜——东坡肉,自此而来。
 

 
之后,苏轼被贬到惠州这个蛮荒之地,苏轼发现这地的荔枝鲜嫩多汁,又大又甜,一吃就完全停不下来。
 
苏轼爱上了这里的荔枝,并扬言要做个岭南人,吃一辈子的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
 

 
在他62岁被再再再贬到蛮荒之地——海南岛。当时这个处罚只比满门抄斩要轻一等,而且朝廷不再发工资给苏轼了,就让他在这个地方自生自灭。
 
他突然发现海南岛上的生蚝很好吃,在他给小儿子苏过的信中逗乐到:
 
无令中朝士大夫知,
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和小儿子打趣说,我在海南过得一点都不苦,这儿的生蚝美味极了。千万不要让朝中官员知道,我怕他们争着来海南分我的生蚝。
 

 
事业不如意,没事,先吃一顿;没有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活太难,别难过,我们可以一笑而过。
 
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遭遇多少伤痛,苏轼都把这些负面情绪抖掉,开开心心地吃一顿,自然可以治愈吃货的心。

 

朋友是排解抑郁情绪的出口

 

 

人在事业受挫,仕途不得志的时候,生活就像一堵墙,把你一层层围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如果不突围出去,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从此一蹶不振。
 
朋友是他突破层层围墙的出口。没事就和朋友怼一怼,乐一乐。
 
苏轼有个朋友叫陈季常,非常的怕老婆。苏轼又生性豪放,经常找陈季常喝酒撸串,有时候一喝就喝到半夜。
 

 
 
有一次他俩又聚在一起喝酒撸串,畅谈人生到深更半夜。陈妻非常不满,就大声呵斥,陈季常吓到拄杖都抓不稳了。
 
龙丘居士亦可怜,探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寄吴得仁兼陈季常诗》
 
苏轼回到家写下的这首诗来调侃朋友,诗中“忽闻河东狮子吼”也衍变成成语“河东狮吼”,一直沿用到今天。
 
他还特别的幽默风趣,拿朋友打趣的事可没少做。
 
苏轼的朋友刘贡父晚年得了麻风病,鬓角和眉毛几乎掉没了,鼻梁也差不多烂没了。
 

 
一次,苏轼和刘贡父以及众人一块喝酒,在觥筹交错之际,大家都用诗句来助兴。而苏轼却吟出“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
 
大家连忙想到刘贡父眉毛掉了,鼻子也塌了,引得大伙都哈哈大笑。
 
生活没有必要过得太认真、太严肃,学会放宽心,没事多和朋友们幽默、打趣一下,啥困难都不算事!

 

为官四方,造福人民

 

 

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苏轼每到一个地方为官,就会撸起袖子为当地的人民办实事、谋福祉。
 
成就感满满,哪还有时间伤春悲秋?
 
苏轼文采出众,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治水专家。在他治水的众多事迹中,最出名的莫属杭州西湖的苏堤。
 

 
那时的西湖淤泥於积,湖面干涸,野草众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发动群众挖淤泥,修建长堤,再在淤泥上植树,绿化环境。
 
他为了让水草不再滋生,把西湖岸边租给人民种菱角,给群众增加了收入,又抑制水草生长,西湖自然就纯净了,一举多得!
 
苏轼真是为人民着想的父母官,当地人民纷纷给苏轼点赞!
 

 
被朝廷放逐海南,苏轼非但没有感到痛苦,反而把海南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苏轼在当地修建学堂,大力推广中原文化。很多人不远万里,慕名而到苏轼开办的学堂读书。不久后,这里的姜唐佐便考中了进士,成为一段佳话。

 

 

宋徽宗即位后,也是在苏轼海南生活了三年后,终于获得了释放。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不幸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享年六十五岁。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总观苏轼的一生绝对是个悲剧,任途受阻、孤独、寂寞、遭小人排挤,在各种势力的挤压下寻求精神的“突围”。
 

 
不过,苏轼又是一个拒绝“被悲剧”的人。我们读起他的诗句,永远是嘻嘻哈哈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很难与“命途多舛”联系在一起。
 
他热爱生活,能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挑出快乐,在枯燥无味的路途中点出色彩。
 
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相关新闻